公告
·关于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
·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
·单日销售额达2.3亿创历史 ...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话题 » 详情

【建厂七十周年专题】厂史宣讲:白云边建厂创牌

编辑:王小波 发布: 发布时间:2022-07-05 阅读:

前言:今年,是白云边建厂70周年。70年里,一代又一代白云边人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走出了铿锵有力的前行步伐,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按照公司庆祝建厂70周年活动领导小组的意见,决定成立厂史宣讲团,对七秩岁月的风雨历程进行广泛宣讲。通过前期推荐选拔宣讲员、整理企业发展历史资料,最终确定由6名宣讲员分别从白云边建厂创牌、快速发展、低谷徘徊、恢复增长、崛起腾飞五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进行宣讲。网站也将从今日起陆续将6篇宣讲稿内容进行刊登,以飨读者。

 

白云边建厂创牌

宣讲员:尤丹丹

大家好!我是来自包装车间的宣讲员尤丹丹,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回忆白云边建厂创牌的峥嵘岁月。

在宣讲前,我想先与各位同事共同思考一个问题:新时代的白云边人为什么要学厂史?大家可以稍作思考,也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和我一起学习了这段历史之后,再做探讨。

大家都知道,白云边的前身是泰顺和私人槽坊,1952年公私合营成立松滋县人民酒厂,当时只有土灶3口,6个作业班,16名工人,于当年古历518日出第一桶酒,这个历史性的日期,标志着白云边建厂投产,从此踏上了她艰辛而光荣的发展之路。

1954年夏季,长江支流松滋河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临近江边的酒厂厂房被淹没,加之粮食紧缺,酒厂面临着倒闭的险境。面对资金紧缺、原料不足、生产举步维艰的局面,在走与留、聚与散的岔道上,一批党员骨干挺身而出,在危难之际挑起了拯救酒厂的重担。他们带领工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无房住就打地铺、睡走廊、住芦席棚;无活干就将技术人员留下照看厂房或派出做技术援助,组织其他工人四处打零工,他们干着粗活、累活、脏活,毫无怨言。他们在领取仅供维持生计的微薄工资外,将剩余的收入全部交给了酒厂,用于购买原材料、修房屋以恢复生产。在全厂上下齐心协力坚定信心不动摇,勇于担当克时艰,酒厂终于在逆境中翻盘,艰难的存活了下来。

上下合力,集智攻关。在50年代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将酒厂原存的4万斤粮食全部调往灾区以拯救灾民。眼看好端端的酒厂又要垮下去了,工人们寝食难安,实在揪心啊。为了解决粮食极度匮乏的问题,酒厂职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革新挖潜。他们到附近的德胜垸开荒10多亩地,收稻谷5000多斤、红苕近10000斤。同时,喂猪养鱼增加收入。他们用糖萝卜熬糖卖,也用代食品来酿酒。根据淀粉——糖化——酒的原理,利用土伏苓、麦秆、高苞、稗子、麦麸、糠等代食品进行酿酒试验。从原料的组织到转运侧烂、粉碎、每道环节都渗透着工人们的辛劳汗水。当时酿酒全靠工人挑水,无论是三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他们每天要从松滋河挑60担水,每日的挑水量和工人的劳动强度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艰辛。而去老古洞用水碾碎土伏苓,他们每天要挑20担土伏苓,每担来回200斤,一天行程60余里,一天磨烂一双草鞋,而每天穿一双草鞋的8分钱还是自己掏腰包。为了节约粮食,提高出酒率,工人师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先后实施了一蒸三放”“一蒸四放、天锅改冷却器、药曲改糠曲、小灶改大灶、黄桶改池子、闷水操作法等一系列技术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粮食难关时期,人民酒厂广大工人用辛劳的双手和集体的智慧酿造出了代制品酒200多吨,不仅养活了自己,保住了酒厂,还为国家提供税利四万多元。同时,这段历史时期还涌现了第一批闪光人物:19564月,在一蒸四放技术改造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酿酒师傅李光付出席了全国轻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99月,马家华师傅由于当年节约粮食2万余斤,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受到了当时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的接见。

在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里,工人们经常做义务劳动,上至书记厂长,下至车间工人,都备有挖锄、土箕、钩子扁担之类的劳动工具,进出厂的原料、燃料、建筑材料、废渣等物料的上下车,基本都靠职工义务劳动完成。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过去了,酒厂通过3年艰苦的磨难,人心更齐了、基石更牢了,全厂职工们又以崭新的风貌拉开了土灶改蒸汽新的一幕。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展开。1967年,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高潮,但我厂仍然坚持生产第一,保持正常生产。60年代末,酒厂修建的南二楼、北三楼、库房、厂房、制曲车间近2000平方米的建筑物,从房屋的拆迁、挖脚、刮砖、拌灰、提砂浆,除必要的瓦工外,小工均为义工,由全厂干部职工充当。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酒厂开展了工业学大庆活动,广大干部职工总结成绩找差距,一致认为传统工艺生产单一的老产品,普通白酒已不符合时代对酒香的期望。1970年,开始试制优质曲。1971年,在存放地窖6年小麦酒酒味醇正的启示下,坚定了创优质酒的决心。经过对曲子的三次改进后,决定了酿造优质酒走大曲酒生产模式。在企业创优创牌的过程中,企业派酿酒师傅外出学习兄弟厂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师傅们在外出学习的过程中,上班与工人一起劳动,现场体验,下班登门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通过优质窖泥的培养、优质曲的培制、酿造工艺的改进,在1973年的金秋,企业第一代产品香味纯浓的松江大曲问世。

19746月,中南五省在湖南长沙举行评酒大会。厂会计兰贤英带着两瓶松江大曲前往参加,盛会上,朴实无华包装的松江大曲想要被关注谈何容易啊!兰会计想方设法创造机会接近轻工部白酒专家辛海庭工程师,听了他的自我推荐,辛海庭工程师终于答应用15分钟的休息时间来接待,兰会计开启瓶盖,扑鼻的酒香让评酒员们对松江大曲酒很感兴趣。辛海庭工程师详细询问了松江大曲酒的生产情况和地理位置,当时他品着松江大曲,沉醉其中未饮先醉,身为八旗子弟的他当即吟诵诗仙”“酒仙李白游洞庭时曾写过一首诗,他说古时松滋的酒就很有名气,建议将酒改名为白云边。兰会计当即来电告诉酒厂这个好消息,可是那时大家普遍学问不高,并不清楚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只有向当时的松滋文化名人教育家雷伯衡先生求助,终于找到了这首诗: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自此决定将松江大曲改名为极具诗意的品牌白云边

1979910日,白云边产品经第三届全国评酒会评为全国优质酒19791031日,白云边牌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商标。白云边从此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烈火练真金,苦难铸辉煌。一个品牌,一段历史,一种责任,一份辉煌。发展之路不平坦,成如容易却艰辛。白云边从无名到知名经历了一条漫长坎坷的道路,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从1952年到1979年,近30年的创业创牌历程证明了一句话:办企业创品牌必须依靠艰苦奋斗。

我再来回答我在开始提出的这个问题:新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要学厂史?因为,在一代代白云边人身上,我看到了他们不屈不挠直面苦难的坚毅,我看到无数个小我用无私的奉献汇聚成磅礴的力量共同守护着白云边,我不断地被震撼被感动被激励。因为,在白云边酒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融入了一代又一代白云边人的辛劳与智慧,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奋勇向前,沉淀为不可磨灭的足迹和难忘的记忆,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亲爱的白云边人,让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共同托举着白云边越来越强!